我們常稱的淡水「紅毛城」,其實是「安東尼堡」與「前清英國領事館官邸」所組成,
已不記得上一次造訪的時間,不過這次也是因小孩國語課本內容特地再走一遭。
課文標題是淡水小鎮,當然老街、小船、阿婆鐵蛋,這些是每次到淡水必會看到,小孩再熟悉不過,
所以今日的目的就只有紅毛城。一早出發,天氣晴朗無預報有雨的情形,避開擁塞的車流,
開車由市民大道下接環河北路,上洲美快速路到淡水,不僅順暢且時間又短。
常看到的紅毛城地標應稱為安東尼堡(Fort Antonio),是以當時的荷蘭總督之名命名,
為1642年荷蘭人於西班牙所毀之城堡上建造,此為紅毛城前身,而明鄭時期由於鞭長莫及而荒蕪。
1860年北京條約淡水開放通商,1863年英國租用淡水紅毛城做為領事館,租期為99年。
此時英人於紅毛城地上添修露台等,屋頂並增建雉堞及哨樓,將白色城牆漆成紅色成為今模樣。
堡內焚燒公文的壁爐,可見英人外交事務作業之縝密。
囚犯放風的區域,3公尺高的圍牆,要脫逃也難。
而英國領事館官邸原為一層樓木造建築,係1877年建,主要是提供領事家眷居住用,
1891年(光緒17)改建成兩層樓紅磚建築,1905年增建迴廊的磚拱建築,即完成今日現貌。
官邸正面大門側有正方形與長方形磚雕,分別雕有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國花圖樣及1891字樣。
屋內大部分陳設皆是日後依該時期模樣擺置進去,惟地上磁磚是當年的,由此可見當年官邸風華。
在安東尼堡或是領事館官邸內,皆置有許多圖文解說看板,可讓小孩暸解整個紅毛城甚至淡水的歷史,
不過小孩反到是對於各種戳章很感興趣,在兒童護照空頁上蓋了七八個不同的戳章。
小女的兒童護照
官邸內樓梯與廚房烤箱廚具
從官邸二樓可看到觀音山及淡水河口,風景真的是很漂亮,
但也可發現紅毛城的軍事用途與附近的滬尾砲台相互輝映。
滬尾砲台 http://tw.myblog.yahoo.com/liuchiaju-0822/article?mid=5535&prev=5549&next=5534&l=f&fid=9
官邸旁放置17-19世紀各式古砲,火炮的砲身均鑄有文字與年代,印證了紅毛城所經歷的歷史。
從入口處看建於山坡上的紅毛城,依山面河,要塞地位不言可喻。
當我們參觀完要回去,此時一團團的旅遊團擁入,慶幸自己早到,可悠哉的欣賞避開人群,
這就是所謂的「早起鳥兒有虫吃」吧。(入園門票:全票60元;優待票40元)
走出園區,回頭看看這1724(雍正2年)增建的南門,攀藤植物佈滿牆面,
越過馬路另側即是淡水河畔,傳統的小舟平靜的停在河面上,垂釣的人正專注於浮標的動靜,
而歷史猶如河水的沉積物,一層又一層,久了將漸為人們所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