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鼓浪嶼,多了當地導遊的解說,確實比自個翻閱資料,有著不同的感受。面積約2平方公里的鼓浪嶼,島上建築主要為三個時期所興建,從1839年鴉片戰爭後英國佔領,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佔領台灣,清朝為防日本覬覦廈門,將鼓浪嶼劃成公租界,13國於島上設立領事館,行通商之名,實為販賣中國勞工,最後是1930年代華僑歸鄉所建,故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此行登島,僅安排菽庄花園與鋼琴博物館參觀,其餘建築僅是匆忙一瞥,真的可惜。
菽庄花園建於1913年,主人林爾嘉(上圖),字叔藏,又作菽庄。甲午戰爭後,台灣被割給日本,其父板橋林家林維源全家遷來鼓浪嶼居住,修建菽庄花園。面積2萬多平方公尺(包括水域)。1951年林爾嘉在台灣病逝後,其夫人將菽庄花園捐獻給廈門市政府。(摘錄)
水景是菽莊花園的特色
背後為日光岩
花園另一端為鋼琴博物館
由於鼓浪嶼的歷史背景,造就島上鋼琴密度居全中國之冠,才又有「鋼琴之島」的美譽,從碼頭造型(鋼琴碼頭),到鋼琴博物館外觀,無不乎應這個稱謂。而2000年落成的鋼琴博物館,是由旅澳華僑,鋼琴收藏家胡友義先生所捐建,位於菽庄花園「聽濤軒」,當年島上第一架鋼琴,正屬菽庄花園屋主林爾嘉所有。館內陳列許多造型典雅的百年鋼琴,館內禁止拍照,哈……剛好相機也沒電了。在鼓浪嶼的行程就此結束,最後搭電瓶車返回碼頭,準備輪渡回廈門。
拍婚紗照的新人還是很多
賣蓮霧與百香果的小販
鼓浪嶼的美,還是建議要住在島上才能感受(上回),傍晚與清晨,漫步於彎延錯雜巷道間或海濱,才能體現島上百年風華。這回時間匆忙,從登島到離開不過二小時多一點,景點局限在菽庄花園(鋼琴博物館在花園出口),幾座外國領事館走馬看花拍張照,許多特色宅第都向隅,當地的小吃(土笋凍、金包銀等)也因天晚沒品嚐到,對於第一次來鼓浪嶼的好友,心情想必是大失所望。
還好在登島前,輪渡碼頭地下道買杯玉米汁給大夥嚐鮮(下圖),香濃的玉米汁,讓肚子有點飽足,剛好可以止飢至晚上海鮮餐廳前。
在廈門的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