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東北,對於這部日本古典文學名著就要有點認識。這部1702年印行的「奧之細道」,是日本俳諧師松尾芭蕉與其弟子曾良,於1689年從江戶(東京)出發,遊歷東北、北陸至大垣(岐阜)為止的旅行記聞。這幾天拜讀由聯經出版社出版,鄭清茂先生譯注的「奧之細道」芭蕉之奧羽北陸行腳,對於這部融和中國文學與日本俳文,最大的感觸是遣詞造句相當淺顯,而原文並無段落,全賴譯注者之文學造詣,斷分計四十五章節,每篇文章都不長,部份涉及日本歷史,雖有譯注但不盡瞭解,不過抄錄的過程,卻能領略松尾芭蕉之心境,或許這是喜歡旅行的人心境的共鳴。僅摘錄前十個章節與朋友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可去買來看看。
一、漂泊之思
日月者百代之過客,來往之年亦旅人也,有浮其生涯於舟上,或執其馬鞭以迎老者,日日行役而以旅次為家。古人亦多有死於羈旅者。不知始於何年,余亦為吹逐片雲之風所誘,而浪跡海濱。去年秋,返回江上破屋,拂其蜘蛛老網。歲 其暮,立春旋至,仰望天際,雲興霞蔚,則思穿越白河關口。驛馬星動而憑依於身,心亂若狂;道祖神來而頻招其手,無計奈何;乃補綴破褲筒,更換斗笠帶,艾灸三里穴,而松島之月早懸於心矣;爰讓居處於人,移至杉風別墅。
草庵依然
終有遷讓時節
雛偶人家
臨行,懸表八句於庵柱之上。
二、啟程
彌生下旬之七日,曙色朦朧中,殘月微茫下,不二峰隱約可望,然上野、古中之花梢,何時重見,思之 然。知交而睦者,昨宵即來相聚,今晨乘舟相送。至名為千住之處,棄船上岸。遙想前途三千里,胸口為之鬱塞。浮生夢幻耳,奈何而灑離別之類。
春將去也
枉教鳥啼婉轉
魚目含淚
且以此句為此行之破題,唯上路而 躕不前,眾人並肩立於路上,蓋欲目送至背影隱沒而後已。
三、草加
今年,人道是元祿二年,率爾起意奧羽長途之行腳,明知不免重飲吳天白髮之恨,然已耳聞而尚未目睹之處仍多,竊以為或能幸而生還,乃托虛幻之悲願於未來。是日一路蹣跚,終抵草加驛館。肩骨嶙峋,背負行囊,最感艱辛。原想隻身輕裝就道,但需紙衣一襲以防夜寒,又需浴衣、雨具、筆墨之類;另有餞禮,卻之不恭,究難拋擲,竟成途上累贅,唯有徒喚奈何而已。
四、室八島
詣室八島。同行者曾良曰:此神稱木花開耶姬,蓋與富士一體同神也。相傳姬入無戶之室,立誓而自焚,烈火中生子火火出見尊,是以始稱室八島。又詠煙之習,亦由來於此。再者,此地禁食鰶魚。緣起故事,諸如此類,尚有傳之於世者。
五、佛五左衛門
三十日,宿日光山麓。居停主人云:「我名佛五左衛門。萬事以正直為本,故世人有此稱呼。旅次一宿,尚請安心休息。」不知何佛顯靈濁世塵土,竟對此形同桑門乞食巡禮之徒,關心互助。留意主人之所為,蓋唯無智無分別、擇善固執之人也。剛毅木訥近於仁之類。其氣禀之耿直純樸,尤可尊敬。
六、日光山
卯月朔日,參詣御山。往昔,書此御山為二荒山,空海大師開山時,改為日光,蓋能了悟千載後來事者。而今威光耀一天之下,恩澤溢八荒之內。四民安堵,各適其居。惶恐不敢再言,即此擱筆。
凜然可畏
綠葉新葉相襯
日光粲兮
黑髮山上雲霞飄浮,而殘雪仍白。
剃光黑髮
行到黑髮山麓
恰逢更衣 (曾良)
曾良,河合氏,通稱 五郎。與芭蕉庵並軒而居,助余薪水之勞。此次松島、象潟之旅,喜能共享眺望之樂,且羈旅有難,亦可照拂。乃於啟程日拂曉,剃其髮,批緇衣,改名 五為宗悟。因有黑髮山之句。「更衣」二字,聽來頗有力。
登山二十餘町,有瀑布焉。水自巖洞之頂飛流百尺,直落千巖碧潭。縮身入巖窟,從瀑後觀之,即俗所謂「裡見瀧」也。
暫時歇腳
且隱水簾幕後
結夏之初
七、那須野
那須黑羽地方有舊識,擬橫過原野,抄近路訪之。遙望有一村落,前往途中,日暮雨淋。在農家借住一宿,翌晨又行於曠野中。見有放牧之馬。懇求於刈草男子,雖曰一村夫,卻非不通人情之輩。「如之何而可耶?此處草原,岐路交錯,過客初來乍到,往往迷入岐途,不能無慮。然則,可騎此馬,至馬停蹄處,放回可也。」即以其馬借之。有小童二人,隨馬後奔走。其一為少女,名曰阿重。名雖鮮聞,卻頗優雅。
名叫阿重
豈非瞿麥花瓣
八重之重 (曾良)
不久抵一村莊,即繫租金於鞍座,放馬歸。
八、黑羽
訪黑羽館代姓淨坊寺名某某者。突然造訪,主人驚喜無限,歡談日以繼夜。其弟桃翠諸人,朝夕存問照拂,且相伴至其家,並承其親戚款待。如是者數日。某日逍遙郊外,一覽追犬射場遺跡;穿越那須野矮竹林地,探訪玉藻寵妃古墳。繼詣八幡宮。「與市宗高射扇靶時,懇切祈願我國氏神正八幡之神助,即此神社也。」聞之,感應殊深,久而後已。日暮,歸桃翠宅。
有修驗光明寺。應邀拜其行者堂。
望著夏山
拜過行者木屐
上路去也
九、雲嚴寺
下野國雲岸寺後,有佛頂和尚山居遺跡。嘗聞其言曰,曾以松炭書歌於岩上:
縱橫未五尺,
且往窄也寬。
若非風雨露,
何勞結草庵。
亟欲觀其跡,乃曳杖往雲嚴寺;沿路人人相邀同行,中多青年,路上戲謔喧譁,不覺抵其山麓。山景深渺,谷道遙邃;松杉呈黛,巖苔滴水;卯月之天,猶有寒意。十景盡處,渡橋入山門。
然而遺跡究在何處?攀登寺後山崖,見一小庵,傍巖窟結於石上。如臨原妙禪師之死關、法雲法師之石室。即詠一句,留於柱上。
連啄木鳥
也不啄毀此庵
夏日林中
十、殺生石、遊行柳
離此往殺生石。承館代安排一馬相送。其牽馬男子懇求欲得一詩箋云。聽其所願,應是通達風雅之趣者。
橫跨原野
請把馬首牽向
杜鵑啼處
山陰溫泉湧出處,殺生石在焉。石之毒氣迄今未散;蜂蝶之類,屍骸枕藉,幾至不見砂礫之色。
又,彼清水潺潺之柳,在蘆野里,仍留田畔云。此地郡守戶部某,屢勸宜往觀之,卻未審在何方,而今日終於至此柳陰之下矣。
水田一片
插完秧後離去
柳條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