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腰鸚鵡(Red-rumped Parrot) 是鳥店中很普遍販售的澳洲長尾鸚鵡之一,價格還好,天性膽怯,繁殖容易,聲音嘹亮優美,不像一般鸚鵡聒噪,所以又俗稱美聲,很適合一般人飼養,紅腰鸚鵡有許多不同顏色的變種,現家中養的是黃化變種。此鳥種缺點是公鳥會咬親鳥,在兩次繁殖的經驗裡,第一次雛鳥的腳與翅膀被咬成殘廢,雖後來移出人工飼養,最終還是死亡。有此次經驗,第二次育雛時就特別注意,依時程預計雛鳥的生長情況,趕緊將幼鳥移出,雖如此,幼鳥整身的羽毛仍被公鳥啄光僅剩尾羽,又花了一段期間人工照料,羽毛順利復原(兩隻皆是公的)。因此有些文章說紅腰鸚鵡適合做"代理父母",個人較持保留態度,或許我的經驗尚不足吧。紅腰孵蛋都是由母鳥擔任,公鳥皆在巢外守候,期間由公鳥餵食母鳥,母鳥有時亦會出巢箱覓食。
紅腰鸚鵡在原產地澳洲是十分常見的鸚鵡,分佈區域在北部及昆士蘭南部到新南威爾斯沿岸地區,數量穩定的,而農地的開發似乎沒對牠們的生態造成負面的衝擊,食物來源的增加反而使其受惠,全世界的數量在20萬隻以上 ,紅腰鸚鵡在原棲地有著穩定的數量與族群分布。
紅腰鸚鵡偏好棲息在海拔1000m以下,年雨量低於800公厘,開闊且靠近河流邊的林地、草原、農地等區域,紅樹林、公園、郊外、高爾夫球場也常可看見牠們的蹤跡,平時成對或小群聚集活動,繁殖期外常聚集超過100隻的族群,主要在地上覓食,也會至樹上或灌木叢中找尋食物,牠們的主要食物有各種草類種子、嫩芽、樹葉、花朵及穀物,這些都是許多澳洲草原鸚鵡共同的特性。 野地裡的紅腰鸚鵡約在7-1月間進入繁殖期,公鳥求偶時會有擺動尾巴,晃動頭部,拍動翅膀以及餵食母鳥等動作出現,築巢於樹洞中,窩卵數約在4-5顆之間,有時2-8顆,約20天後孵化,雛鳥約6週後羽毛長成;母鳥羽色較暗較單調,主要為灰綠色,腰部沒有紅羽,缺少頭部的藍色羽毛與腹部的黃羽 ;近年來很多繁執者研發培育出各類新奇美麗的變種,價位也跟著有所差異,較少見的變種如澳洲藍還是有著居高不下的價位,常見之黃化種則便宜的多。
主食種子穀物飼料,蔬果也須時常供應,在籠舍內也喜歡到地面上活動,可以經常幫牠們沐浴或噴水,紅蘿蔔、蘋果喜歡吃。
後記:
1.第三窩(96/1) 孵出1隻(母),由於被成鳥啄羽,抓出巢外人工餵食,由於太大意未注意保溫,2/4失溫死亡很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