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過曲阜孔廟,讚嘆其建築雕刻精美、規模之大。到過南京夫子廟、北京國子監、或是全台首學台南孔廟,這些供俸孔夫子的廟宇,各有其特色。然而彰化孔廟,卻是從小伴我長大,最貼近我的一座古蹟,與其說是古蹟,還不如說是老鄰居吧。
記得小時候,當時的孔廟除大成殿未被違建戶進住外,其餘廂房住了許多戶人家,每次祭孔後的牲禮,到底是誰分食走不知,就我而言,只想從那牛身上拔上一撮智慧毛,讓我考試唸書順利。日後整修違建戶遷移,並列為一級古蹟,恢復原本的莊嚴,但祭拜的牛羊為曾因拔毛發生小意外,卻改為麵線或是糕餅禮盒,或許安全是主辦單位的考量,但想想少了拔毛的推擠,只有行禮如儀的六佾舞,慶點似乎少了高潮。

彰化孔廟沒有碑林,但其小而美,美在那線條的協調與對稱。

大門屋脊上6支圓柱(藏書筒),是彰化孔廟建築上較特殊之處。

大成殿屋脊中央的佛塔與兩邊的龍形裝飾,更是儒釋道合一的表徵,基座斜紋磚拼花,亦是特色之一。有幸到彰化一遊的遊人可前往欣賞,入內無需門票。除了孔廟外,附近的黑肉麵排骨飯、素食菜麵加個豆皮包、彰化肉圓、城隍廟的鹹麻薯、蘿蔔絲餅,都是好吃的美食與拌手禮。
下述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建會
彰化孔子廟原為彰化縣學所在,昔日在縣治東門內,南向。清雍正元年(1723年)彰化設縣。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知縣張鎬主其事,聘請大陸漳州、泉州、潮州師父,由大陸將建築材料船運來台,創建彰化孔子廟。初建之時規模已具,中為大成殿,兩側為東西廡,前為甬道、大成門(戟門),工為義路,西為禮門,前有檽星門,後為崇聖祠,右為明倫堂,堂後為學廨。清乾隆十年(1745年),淡水同知攝彰化縣事曾曰瑛於廟左側興建白沙書院。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縣程運青捐修,後因故中輟。直至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同知署縣事王鶚繼續籌措修建,但因經費不足,僅修建檽星門等正軸上的主要殿門。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縣張世珍重修孔子廟,此次修建包括以磚砌築甬道,將禮門、義路移於檽星門外,並開鑿泮池,再外則為照壁,圍以矮牆,並增高明倫堂二尺。此外,並重修白沙書院,其後方之教諭署與左後方之訓導署等均予以更新。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明倫堂與白沙書院等附屬建築在林爽文事件中均遭焚毀,知縣宋學顥即於孔子廟西側改建白沙書院。
| | |
【 歷史沿革之二 】 |
嘉慶二年(1797年),歲貢鄭士模修建孔子廟,但明倫堂與不署仍缺,並未完全。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知縣楊桂森加以修建,於大成殿前加了月臺與石欄杆,以符合清式作法;在東西廡及檽星門間則砌築矮牆將之聯繫起來,建登瀛橋於泮池上,並在孔子廟的左側重建明倫堂。此外又制定禮樂器、招佾生,教以樂舞,從此以後祭孔子之典即有禮樂之儀。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職員王松修洋池。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知縣吳性誠以明倫堂既已建於廟左,乃於明倫堂舊址興建文昌祠,並更新白沙書院,院後建教諭署。原欲於原學署舊址興建奎光閣,但因費用不足而中止。
清道光四年(1824年),教諭蔡克全刻臥碑,置於明倫堂左側,又建福德祠於明倫堂大門內左側。清道光六年(1826年)至清道光十年(1830年)間,知縣託克通阿與李延璧率諸仕紳捐資重修,但在建築上沒有太大變動,只是加高正殿、崇聖祠、東西廡等主軸線的建築,其餘門牆亦依次增高。其因乃新建之文昌祠太過壯觀,高過原有正殿。同時將正殿前柱改為蟠龍石柱,石柱共二十支;露台亦增高並圍以石欄。此外並增建崇聖祠兩民辦的名宦祠與鄉賢祠,加建廂房,左為禮器庫,右為樂器庫,使孔子廟後段的封閉感加強,並在廟的周圍砌築矮牆。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修。
日昭和八年(1933年),曾重修大成門(戟門)與檽星門。但日人為使台人徹底皇民化,藉市街改正之由,拆除白沙書院(在今大成幼稚園現址)並拆毀禮門、義路、泮池、宮牆等。戰後於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曾略事重修。現存之彰化孔子廟,僅留原規模之三分之二左右。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據原狀重修,並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列為國家一級古蹟,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經歷九二一大震,大成殿正面兩隅柱外傾。
|
【建築特色之一】
|
彰化孔子廟創建迄今已逾兩個世紀,歷經多次修建,規模迭有更改,今日所見空間格局僅最完整時的三分之二左右,其格局與大陸各地的孔子廟較為接近。孔子廟歷次修建之碑文,目前均嵌於檽星門與戟門之兩側內外牆面。
最前為檽星門,面寬五間,採閩式三川脊,正脊上設有六支通天筒(又稱通天柱、藏經筒),為屋頂僅有之裝飾。朱紅之門,僅中門飾以最高之一百零八顆門釘,並設有抱鼓石,整體風格儉樸。
原檽星門前尚有萬仞宮牆與泮池,但毀於日治時期,目前僅能在檽星門右側牆面見一臥碑,刻有「萬仞宮牆」四字。在門左側則立有一座下馬碑,碑文以漢文與滿文刻示「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以示對至聖孔子之崇敬。
檽星門後為「戟門」,又稱「大成門」形制與檽星門相近。面寬五間,闢有五門,中門亦置有螺紋圖案之抱鼓石,並飾有門釘。不同處僅正脊兩端飾有龍頭魚身之「螭吻」泥塑,具有鎮火的象徵。此外在簷柱上有龍頭形狀之出挑並施以彩繪,樑枋上亦有較多的雕飾彩繪。戟門內部懸掛有嘉慶十六年(1811年)鑄製之「鏞鐘」,上刻有「臺郡彰邑」。戟門兩側圓門在未修建前原為八角門,以之為「禮門」、「義路」。

|
【建築特色之二】
|
大成殿平面為長方形,面寬五間,立於露台之上,下面及兩側梢間周繞以簷柱。露台石階前有刻有雲龍之丹陛御路石;而露台梯級九階,兩側勾欄柱頭飾以石獅。台基邊堵的砌磚花紋則是彰化孔子廟建築的一個特色:在角隅側是採「萬字盤長」,在中堵則採香爐圖案,皆是運用凹凸砌法的裝飾,在凹處填上石灰,以襯出紅磚圖案。屋頂採閩式歇山重簷頂並覆以黃色琉璃瓦,正脊上飾以雙龍護塔;在垂脊與戧脊上則有「鴟梟」泥塑,面皆朝向燕尾翹脊處。簷廊中央一對門柱為道光十年(1830年)增立之白石蟠龍柱,簡潔雄渾;其餘簷柱為方形及角隅之八角石柱。根據一張攝自日治時期的大成殿照片,當時殿內並未裝有門扇,這種作法稱為「敝堂式」;今日所見則設有格扇門,板堵上飾有素樸之彩繪。中門入口枋上懸有雍正帝御筆所題之「生民未有」牌匾。
大成殿室內三間,柱間相近,使正面孔子與兩翼四配十二哲均有禮儀窨。在四點金柱上架三通五瓜之疊斗屋架,與台南市孔子廟頗為相近。中央為神龕,花罩、托木、蟠龍柱皆備,奉祀有孔子神位,上懸有乾隆帝頒下之「與天地參」匾額。左右則配祀四配十二哲。

大成殿兩側則分列東廡與西廡,面寬均為五間,採閩式硬山頂,裝飾較為儉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未與大成門及崇聖祠之建築體相連,而為獨立建築。彰化孔子廟建築群最後為崇聖祠,面寬五間,前有露台,中門為實木朱紅門板,其餘則開格扇門。內祀孔子之五世祖及先賢先儒父輩神位;兩側則為鄉賢祠、禮器庫及名宦祠、樂器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