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大部份是母鳥孵蛋,而孵蛋期由公鳥負責餵食母鳥,但也有公母鳥輪替,因此若是所養的公鳥是很盡責的爸爸(鳥與人一樣有盡責的,也有不盡責),則母鳥育雛會較輕鬆,繁殖率高,反之,母鳥則容易累倒甚至死亡。孵蛋期間18-25天不等,要看你養的鳥種,期間不要常翻開巢箱觀看,避免母鳥驚嚇。耐心等後發現母鳥跑出巢箱進食,那表示雛鳥孵出。孵蛋期間應多提供多樣食材(蔬果、蘋果、空心菜、紅土),以利公鳥餵食母鳥補充營養。
牡丹(小鸚)鸚鵡蛋長約2.3公分(左)、文鳥則為1.5公分(右),母鳥一次皆約可生5-6個蛋,但有時會遇到連續生空包蛋的鸚鵡,可生10-20個,此種現象通常母鳥已無孵蛋的能力,就飼主而言,應把母鳥移出(或將巢箱移走,因為鳥巢是刺激生蛋的重要因素)暫時不讓牠生蛋,否則母鳥會因生蛋過於頻繁,有時亦會導致卵無法排出,造成蛋積在腹腔內部腫脹的疾病(卡蛋),此時應找醫生幫忙。有時母鳥也會有抱蛋過久或姿勢不對,造成蛋殼破裂蛋汁流出黏在鳥腹部,飼主應協助母鳥清除。通常母鳥會把已孵出小鳥的碎蛋殼及無受精的蛋吃掉,而每次孵蛋育雛後巢箱的清理,亦會影響鳥蛋的孵化率。
無受精的鳥蛋,在母鳥孵蛋期間,蛋黃有時會乾掉並附著於蛋殼底部,成不倒翁似的擺動。有的無法順利孵出的鳥蛋,授精卵在鳥蛋內固化,搖晃蛋時會有隆隆的聲音,而蛋殼外觀的顏色也會變得較暗沉。
鳥蛋標本的製作,首先將已無法孵出的鳥蛋拿出,並將其表面黏附的糞便清洗乾淨後,再泡入福馬林液中,以浸泡方式呈現,或是泡了一星期後,拿出來通風晾乾直至沒刺鼻味道即可,不過千萬要小心的是,福馬林液為劇毒,使用時務必在通風場所,保存更應小心。(本文係個人經驗談/摘錄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