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想利用教師節前夕帶小女去看看台北孔廟,那知孔廟因整修後陳列佈置,需到9/25才開放,
失望之餘,發現孔廟旁有座相當漂亮的廟宇吸引我的目光,抬頭看門匾「保安宮」三個大字,
這二級古蹟就在我面前。每年農曆三月15日保生大帝誕辰衍生「保生文化祭」雖舉辦多年,
但人總有區域活動的慣性,所以我在台北住這麼久,卻也從沒踏過此區域(哈蜜街),
若不是想一窺台北孔廟之美,可能還是不會來到保安宮。
保安宮為福建泉州同安人所建,故以「保佑同安」之意命名,興建的年代,《淡水廳志》記載保安宮
是在嘉慶十年(1805)捐建,道光十年(1830)告成。《台北保安宮專誌》所提到的是乾隆七年
(1742)時有泉州同安移民從其原鄉白礁慈濟宮,乞求保生大帝分火來台。而起初是以木造所架設
的簡陋廟宇,後來因神威顯赫,居民感念而於乾隆二十年(1755)起擴建,於乾隆二十五年
(1760)竣工。另外,保安宮大殿的龍柱落款是嘉慶甲子年,即嘉慶九年(1804),這是比《淡水
廳志》所記載的更早;又三邑人與同安人在台北盆地內的對立過程中,乾隆三年(1738)三邑人在
艋舺建龍山寺,同安人在大龍峒建保安宮以壯聲勢抗之。因此,保安宮創建年代是要比文獻記載
的更早數年。<摘錄>
前殿嘉慶年間的石窗
通過前殿右手邊為鐘樓
左手邊為鼓樓,鼓樓下正中,奉祀的是註生娘娘,兩旁有十二婆姐,分掌12個月,專門管理人間生育。
而重檐歇山屋頂的正殿,四周環以方柱與八角柱相間的檐廊,正面安蟠龍柱兩對,
其中單蟠龍外柱為1805年所建作品。該殿祭祀保生大帝的神龕兩頭,分別掛陳維英所提楹聯一對,
殿外側背三面彩繪巨幅壁畫,是1960年代,臺南春源畫師潘麗水(男,1914年-1995年)的畫作。
廟中除了主祀保生大帝,還副祀釋迦牟尼,神農大帝,註生娘娘,池頭夫人(1835年後)等,
與台灣許多廟宇相同,都是揉合儒(鸞堂信仰)、釋(佛)的道教廟宇。
由護龍看正殿與前殿
主殿迴廊的壁畫,也是其建築特色之一,畫的內容除了忠孝節義之外,也與其奉祀的神祈有關。
迴廊上的立牌說明了主祀者的封號,保生大帝是福建省同安縣人吳本(西元979~1036年),
精通醫術,除了救治世人外,還曾經有「點龍眼」、「醫虎喉」的傳說。 大帝升天後,
依然時常顯靈,為民除害、醫療疾病。所以宋高宗在西元1151年為祂建廟,
宋孝宗在1171年封祂為「大道真人」,因此保生大帝又稱「大道公」。 <摘錄>
其實大龍峒保安宮之美,除了木雕、石雕、彩繪、剪黏之外,最重要是整修過後仍不失古樸,
而那種古樸又不失華麗的風華很容易吸引你的目光,雖然香火不像行天宮等廟宇那般眾多,
但其歷史背景與藝術價值,仍值得你來此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