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只有凋零。 (陳正彪 湖南湘潭 1930年6月1日- 2008年12月14日)
岳父即是那樣的老兵,在動盪的時代來到台灣,展開他大半輩子的人生。
兵戎崆總年代的事情從沒聽岳父提過,也許年少日子就在戰亂中渡過,悲傷恐懼的經歷,讓他不去提及,而思念之情,就只有在開放探親後,回老家那麼一回,自此再也沒回去探親過,因為台灣已成為他人生最後的落腳處。
退役下來的岳父是在郵局上班,從最基層的郵差工作做起,然後經由內部考核晉升,一路至支局長的職務退休。在擔任郵差的工作時候,進而認識了岳母,成就了這段姻緣。丈人過世的前一天,岳母還在家裡向小孩陳述當年這段姻緣如何產生,在小孩的嘻笑聲中,說岳父如何透過請岳母幫忙,轉交郵件的方式追求岳母,活潑的情節,在丈母娘的口中說出來,有如昨天才發生。哪知隔日卻是在加護病房中與岳父最後一別,當岳母強忍悲傷走出加護病房外,不敢在家護病房中影響其他病患,坐在走廊的椅子上放聲大哭,四十四年的夫妻情份終此劃上句點。
有別於竹籬笆內的文化,岳父並無眷村的一些習性(打麻將或是串門子),大半下班後的時間便是種花,收集東西等。但是飲食習慣還是脫離不了家鄉的口味“辣“。湖南的辣,讓岳母做好一手辣椒小魚乾,而湖南的煙燻臘肉更是早年岳父年前會製做的應景家鄉食物。而蒐集東西與種花的嗜好更與我很契合,因此在我大學四年期間的假日,我與岳父一起在小碧潭抓魚,種花蒔草,整理郵票,幫岳父在收藏的空酒瓶上打中國結,在葫瓜上描繪圖案讓好讓岳父雕刻等等雜七雜八的事,而這些隨著我當兵退伍就業後就少了。當然到了晚年,也許體力衰退,年輕時諸多嗜好頓時變得沒興趣,整日就坐在按摩椅上盯著電視,如此,身體的狀況就更不比往昔,這時候就感覺到夫妻年齡差距大的好處。
岳母與岳父年齡差距18歲,因此岳父晚年行動較不方便的時候,都是靠岳母照料生活起居。想想湖南的騾脾氣,在岳父年輕時充份的表現,從太太以往的記憶,岳父是家裡的老爺,是支柱,岳母只有聽的份。晚年卻極度的依賴岳母,還好岳母年紀與體力尚能支撐,不然這重擔將是子女要承擔,這時覺得自己身體的健康不是為自己,而為了避免讓子女造成負擔。
要追溯記錄下岳父的生平是乎有點困難,因為連出生年月日我們都很難確認是否是真實,戰亂時期許多資料均亂填,而相關的資料家中也不多,相片更是少,據太太的記憶中,小時候幾乎從沒出遊,岳父的生活就是工作與家裡,在郵局擔任局長,又住在郵局上面的宿舍,郵局的安全是岳父首要考量,加上岳父要多賺點錢,郵局的清潔工作也是由家人來擔任,所以放假就是要“掃辦公廳“ ,怎會有機會出遊,直到退休後,才能真正享受出遊的樂趣。
回憶親人往事,當然不是下筆即成,數十年的感受與思緒在腦中錯雜,總是在生活有感觸時,才能逐條理出,所以就待下次陸續記錄。
睹物思人
2009年8月對於岳母而言算是岳父辭逝後,另一沉大的打擊。無情的竊賊利用岳母來到我家的時候,橇開新店家裡後門,把岳父收藏四,五十年的郵票,愛國獎券,字畫等,整整兩櫃大衣廚內,上百斤的東西全部搬走。當面對空蕩的衣廚時,岳母放聲大哭,無非是自責,也是精神依靠被剝奪走。 郵票的損失大可概估,但岳母整理岳父昔日的資料也被拿走,這一點是讓我們不解的地方。或許竊賊在匆忙中未去分辨,但從竊賊把郵票冊的外殼拆除,字畫的裱框拆掉方便攜走,表示有足夠的時間處理分類,為何要拿走?真的不知其動機。現當然希望竊賊能把這些資料返還,畢竟這是記錄岳父往昔僅有的資料。 整裡竊賊遺漏(不要)的郵票,真的感傷萬分,以前岳父還在的時候,曾說這些郵票要送我,所以事隔多日後,岳母也很無奈的說,要是我有把郵票搬回家,就不會有如此憾事。 自傳 兩頁泛黃的自傳(當時年25歲) ,由於字跡色墨蛻色,許多部份很難辨識,還好岳父筆觸有力,將那薄薄的紙張拿到檯燈下一照,刻印在那字裡行間的歷史片段,隨著光線清淅的湧現,成了我們了解岳父惟一的管道。從其自述,岳父家有七十餘畝田,世代農耕,11歲畢業於吳氏南泣小學,受父命繼續升學,轉入石浦初級中學,15歲卒業又轉入新群中學,17歲高中畢業。原擬繼續升學,無奈當時共匪猖獗赤焰瀰漫湖湘,於是投身青年軍二Ø三師,旋即入瀘縣受訓,不到一月赤焰瀰漫東北,華中局勢告緊,於是部隊調出四川擔任防務工作。 37年9月11日先後在竹瓦店,廣濟等地與匪作戰,當時共匪以兩倍兵力向岳父部隊圍攻,三十餘日兩方傷亡慘重,最後岳父部隊因後援不濟撤退,自傳的這部份,岳父有對於戰役未能竟全功,多所檢討自責,體現當時的環境背景,只是不知當年書寫這篇自傳的用意為何。 三十八年共匪渡江南侵,淞滬相繼撤守,當時岳父在上海參加砲兵團,四月隨部隊轉赴台灣,原來的部隊改編為一直徑一六團,此時岳父擔任文書,特務長等職務,六年期間受部隊長官照顧提攜,加上先前在大陸戎馬倥傯生活,截至自傳當下,八年的軍旅生活歷練,當年滿腔熱血的高中畢業青年,已蛻變成一位英挺的軍官。短短不滿兩頁的自傳,閱讀的過程中,國共內戰末期景像浮現,動盪的年代,我們很難體會,但是簡短的自述,對我們而言卻是彌足珍貴,因為它填補了一段我們所不知且遺漏的時間。由時間順序看,岳父求學階段正逢對日八年抗戰,抗戰勝利後,因國共內戰而從軍,山河變色來到台灣渡過他大半輩子,只能說這一切是時代所安排的命運。 岳父官拜工兵少尉,軍官退役令右上角蓋著“切實保守在營服役期間所知悉之一切軍事機密“戳章,顯示當年的國共對峙,保密如影隨行的提醒你,而退役令上的人物均已成為歷史,正等著後人給予適當的評價。 陳正彪 編年表 19.06.01 生於湖南湘潭新華鄉朱木山,本名“忠“ ,兄弟六人排行第五。 父陳春庭,母唐氏,兄陳義松,弟陳義炯。家有薄田七十餘母畝,世代耕作差堪溫飽。 30. 11歲畢業於吳氏南泣小學 33. 受父命繼續升學,轉入石浦初級中學,15歲卒業。 33.09.01 轉入私立新群中學,36.06.01畢業,年17歲。 36.06.03 局勢動盪,加入青年軍二0三師(青年軍幹訓二期結業)。當年從軍母親送行以黑傘掩面不忍離別,日後以淚洗面致眼瞎。在國共內戰期間,轉戰鄂,豫地區。 37.09 在竹瓦店,廣濟與匪作戰 38.04 由上海隨部隊抵達台灣(時年19歲) 38.10.24 金門古寧頭大戰 39.10.31 晉任步兵少尉 44. 服役於金門部隊番號為0659 45.04.14 於金門與同袍合影(下圖),同袍自比三國劉關張趙之情誼,並不忘反共抗俄之使命,反應當時時代背景
45.06.01 經理學校食品勤務軍官班58期結業 46.06 高等檢定考試科別及格證書(行政法) 46.06.15 加入中國國民黨 46.11.25 工兵學校營產班五期 47.08.23 八二三砲戰 51.10.31 特種考試退除役軍人轉任公務人員考試及格 51.11.05 進入郵局服務 52.01.01 工兵少尉正式退役(消化性潰瘍) 53. 退役後曾做過挑磚、炸油條、算命,與同袍合開書店等工作 。 54.01.20 交通事業郵政人員(業務士)考試及格
54.03.27 工作特著勞績經台灣郵政管理局記一等功
54.03.20 郵政節集團結婚(年35歲),與岳母相差18歲。
54.05.15 軍郵訓練班結訓
(第一排左一)
54.12.14 長女出生,有時候不得不相信巧合,太太的生日竟成為岳父的忌日。
55.02.04 郵件投遞研討會第二期結業
(第一排左三)
55.04.21工作著有勞績經台灣郵政管理局記二等功
56.03.30 特種考試退除役軍人丁等考試人事行政人員考試及格
56.03.30 特種考試退除役軍人丙等考試及格
56。 次女出生
56.12.09 郵政會計講習班第一期結業
57.07.31 郵局窗口人員訓練班第五期結業
(第二排右二)
(全家合影,第一排右一即是太太小時候)
58.05 長子出生
58.06.15 57年郵局考成資料顯示,當時服務於新店二亭,職務郵亭管理員,37級支薪120元。
60.06.24 工作深資得力經台灣郵政管理局記三等功
61.07.17 60年郵局考成資料顯示,當時服務於新店八支局,職務為支局長,34級支薪150元。
63.06.13 62年郵局考成資料顯示,當時服務於新店六支局,職務為支局長,30級支薪210元。
69.07.07 58年郵局考成資料顯示,當時服務於新店九支局,職務為支局長,21級支薪310元。
73.05.14 郵政基層主管訓練班第20期結業
(太太左一)
74.01.12於中央新村九支局辦公室留影
75.01.29 獲頒新店郵局服務20年獎章證書
76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岳父回老家探望,終其一生也只這回。
74.04.01遷居新店中央路(當時服務於北新路四支局)
購買中央路房子,因長期服務於中央新村九支局,喜歡這環境。
而一樓是九支局,二樓則是昔日住過的局長宿舍。
82.08.01 於郵局四支局任內支局長申請退休
82.10.19 獲頒新店郵局服務30年獎章證書。
86.12.15遷居新店百忍街,原住中央路5樓出售。
87.05.30於岳父生日前夕慶祝結婚週年並與三個同年的孫子合影。
(大女兒左二)
89。
93。
97.12.14病逝於林口長庚享壽78歲,長眠於石門金華山。
98.12.05岳父逝世週年前夕,再次開車載著岳母上山祭拜。
雖已快一週年,岳母面對著墓碑仍忍不住悲傷嚎啕大哭。
時間似乎還難以撫平情緒,岳母還問管理人員墓穴內會不會冷,
令我與太太傻眼,有點哭笑不得。
墓園走道上新擺置的雕刻
愛國獎券
(2011.01.26)晚上宿舍內閑來整理愛國獎券,不免探究起愛國獎券的歷史,雖然整理的成果不顯著,不過對愛國獎券的歷史倒是有進一步認識。<摘錄>民國39年(1950年)3月25日,臺灣省政府決定自當年4月1日 起開始發行愛國獎券,但實際上第一期愛國獎券正式發行於1950年4月11日,該期最高獎金為新台幣20萬元,這在當時的臺灣是相當高的數字,足以在當時的台北市鬧區買下一棟兩層透天厝。第一期愛國獎券即相當轟動,售出超過15萬張,銷售金額超過2百萬元。不過第一期的售價每一張為新台幣15元,金額偏高,為擴展銷售,從第二期開始,其售價陡降為新台幣5元,到第577期,又調升為10元,後伴隨臺灣的經濟起飛,逐漸調漲價格為20元、50元、100元。獎金也隨之水漲船高,1982年的第1000期紀念愛國獎券每張售價增為100元,第一特獎高達1000萬。開獎密度也由一月一開增加到半月一開。在鼎盛時期,愛國獎券逢每月的5、15和25日開獎,每個月開獎三次。1951年12月28日,臺灣省政府通過了「愛國獎券發行辦法」,用以規範愛國獎券的發行。其後該辦法又有多次修訂。愛國獎券的對獎方式與目前的統一發票相同,一張一個固定號碼。不少人將發財的希望寄託在愛國獎券上,甚至出現了「愛國獎券歌」。1985年起,一種名叫「大家樂」(投注方式類似六合彩)的民間非法賭博的風行。大家樂的開獎方式,是利用愛國獎券的最後 兩碼 來兌獎,由於愛國獎券的合法公信力,使「大家樂」在全台蔓延,而影響到愛國獎券的開獎號碼,每到開獎前明牌氾濫,為購買大家樂頃家蕩產者不在少數,不少人甚至遠從台北包租遊覽車到中南部廟宇去求神拜佛以冀中獎。而關於愛國獎券的存廢問題也引發爭論。愛國獎券的發行密度也再度降為每月一期。1987年,臺灣省政府主席邱創煥宣佈暫停發行愛國獎券。1987年12月27日,愛國獎券在發行1171期後,暫停發行,從此愛國獎券走入歷史。在最後一期愛國發行前,發生臺灣銀行獎券科科長江勇吉16歲的兒子被綁架事件,歹徒以電話要脅江勇吉透露中獎號碼,但最終人質得以平安歸來。累計1171期的愛國獎券銷售總額超過新台幣689億元。由於臺灣許多殘障、失業、老弱等社會弱勢群體依靠販賣愛國獎券為生,引發巨大的社會反彈。1987年12月28日 ,近千名愛國獎券業者在「愛國獎券業者聯誼會」的策動下前往行政院陳情抗議;1988年1月28日,獎券業者再赴行政院抗議,並引發低度衝突。愛國獎券及其附生品大家樂在臺灣的興旺,一方面反映出1970-1980年代臺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同時顯示當時的臺灣社會活動極度貧乏單調而導致賭博風氣盛行;也說明人民雖有財卻難理,以致熱錢過度集中,愛國獎券停止發行後的第二年(1989年10月27日),臺北股市就衝破了萬點,均是此現象的體現。第一期愛國獎券每一張分為10條,每條新台幣15元。第2期至第576期單張愛國獎券價格為5元。第577至785期,愛國獎券單張10元。第786期至999期,愛國獎券單張售價20元。第1001期到最後一期,也就是第1171期愛國獎券(不含1045、1086、1121期)單張售價為50元。另外,第1000、1048、1086、1121期愛國獎券因恰逢春節及千期紀念,單張售價調高為100元(獎金也大幅提高)。發行量第一期愛國獎券規劃發行10,000張,之後加發10,000張。不過第一期的每一張分為10條,每條新台幣15元(第2期以後不再分條,1張即相當於第1期的1條)。第1期的銷售數如以第2期以後通稱的張數來計算為15萬多張。伴隨售價的降低與臺灣經濟的起飛,愛國獎券發行量急速上揚:第2到13期愛國獎券發行量為200,000張;第14、15和16期愛國獎券發行量為300,000張;第17期到第20期發行量為400,000張;第21到第41期發行量達到500,000張;第42期到第314期,愛國獎券發行量為800,000張;自第315期起,愛國獎券發行量持續超過1,000,000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