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利用小女兒參加百世會考空檔時間,與太太來到齊東街尋幽,要不是某天早餐時翻閱「台北畫刊」,還真不知台北存在著這條街道。本身並非哈日族,但小時候曾居住過日式房舍,所以玄關、拉門、緣廊等日式建築的元素,總深植在腦海,或許藉由參觀,可以再次回味過往的記憶。
大門入內玄關部分
各房間原本放置棉被櫥櫃的空間改成臨時展示櫃
齊東街的歷史可參閱網路上的訊息,倒是正在展覽中的「中國歷代獅子文物暨玉石珍藏特展」DM所述“古蹟+古文物+新創意=文化復興運動”個人蠻認同的,修護後空蕩的宿舍,透過文物展覽,充實建築本身的內涵,讓整個房舍有了生命。 不過不知是昨日陰雨今日咋晴,還是門票120元所致,具體表現在參觀人數上,早上的遊客僅我與太太兩人,讓我們夫妻可靜靜的享受這難得的清幽。
角落簡單的布袋蓮擺在缸內,也能塑造優閒的感受。
就因為沒人,才能與老板閒聊,談談文物聊展覽的甘苦,叫杯咖啡坐在依稀透光的樹蔭下,老板還附贈就地取材現沖的花草茶,環顧四週環境,生活就該如此,不是嗎?
緣廊是我最喜歡的建築部分,雙重的拉門讓空間有不同的運用。
悠閒的坐在庭院聽聽鳥叫
這應是最適的生活環境
庭院中的光臘樹
庭院另一邊的宿舍
宿舍外圍牆邊都擺置石獅子
內外空間
白玉鎏金藏佛(室內展品之一)
這間宿舍的大門很像昔日外婆家的模樣
戶外的文化講堂
吐舌頭的獅子
雖不懂文物的歷史,但宿舍內、外展示百隻各朝代的獅子,不同的造形,可用美學的眼光來欣賞。
11號宿舍大門
大門前可愛的石獅
大門前院兩座造像少見的石獅
離開前在大門前留影
由外牆看宿舍
<摘錄>這條跨越清代和日治時期的老街,見證了臺北市早期發展的歷史。齊東街古名三板橋街,清代中期屬於大加蚋堡的三板橋庄,沿著榴公圳東側開闢的這條街,是艋舺(萬華)往東經朱厝崙(中崙)、錫口(松山),再由河港水路通往基隆的通道,運送城內所需的米糧、煤炭,而有「米道」之稱。2004年,臺北市政府將齊東街53巷11號的日式宿舍指定為市定古蹟,有別於單點的建築保存,這裡是以特定區來保存整個街廓的發展紋理,範圍涵蓋53巷兩側的日式建築,除了11號之外,列為歷史建築的還有:齊東街53巷2、4、6、8、9、10、13號及鄰近的濟南路2段25、27號等日式宿舍共9處。
現狀齊東街的宿舍除了11號已修護,其餘的房舍仍處頹圮狀態,有待日後持續整建。要到此一遊,可搭板南線捷運忠孝新生站2號出口,往右邊巷道直走通過金山南路高架橋,途中會經過“馥園”餐廳(上圖)約5分鐘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