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少女峰,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在體驗它的登山火車(雖然已是第二次搭乘),如同今年6月日本黑部立山行,感受不同的交通工具。不過我們不是從Interlaken Ost(茵特拉根東站)搭乘火車,而是先搭一小段車,來到Grindelwald (格林德瓦站)開始。
小小的火車站(其實沿線的車站都很迷你),附近的風景就相當吸引人,利用等候火車的時候,站裡、站外不斷的取景,加上天氣晴朗,讓登少女峰有個很好的開端。
火車站前、後都是這樣的房舍,這樣的生活環境真讓人羨慕。
既然要搭火車,就得先認識這段瑞士鐵道歷史。整段登山鐵路長52公里,分屬不同系統軌距不同(1000mm、800mm),因此無法直達少女峰,中間需更換不同的火車(台灣阿里山鐵路軌距 762mm、台鐵 1067mm)。而登少女峰最後這段鐵路長約7公里,有四分之三左右的路段是在隧道岩壁裡通過,工程之艱鉅看了之後更感佩服。
看軌道中間多個「齒軌」,就知道為何稱齒軌火車,就是憑齒軌與齒輪間的咬合,火車才能克服陡坡向上爬,不然火車自身重量的重力會讓火車下滑。
7:45,前往Kleine Scheidegg站(海拔2,061公尺),沿途風景相當漂亮,體會一下風景往下掉的感受,這段路程需45分鐘。
第一段鐵道至小靴德爾格站(Kleine Scheidegg)換車,由此往少女峰站(Jungfraujoch)還要50分鐘。站外那頂印地安式帳蓬吸引我的目光,因為10年前就有了,配合火車銜接班次的時間換車很緊促,加上來自各國的遊客擠滿了火車站,想要拍張今昔對照的相片動作要快。
火車交會,準備進入最後的登山路段。
這段鐵道幾乎在山洞裡鑽,所以車窗外烏漆一片,中途有兩個車站,一個是艾格石壁站(Eigerwand 2,865公尺),另一個是冰海站(Eismeer 3,160公尺)。兩個車站火車都會停留五分鐘,讓遊客利用短暫停車時刻,下車觸摸隧道的岩壁,感受工程的艱辛(1896-1912年,工期16年),並透過車站裡大片景觀玻璃窗,欣賞冰河山岳美景。
車廂內拍張像
瑞士鐵路之父「奧道夫」銅像;10:20 抵達少女峰站,奧道夫(Adolf Guyer Zeller)的銅像就立在走進車站入口處,他就是登山鐵道的設計者。
鐵道終點站少女峰站(Jungfraujoch),是歐洲海拔最高的火車站,海拔3,454公尺。搭乘電梯登上3,571公尺的瞭望台,牆壁「Top of Europe」成為觀光客拍照的背景,女兒來個豬鼻鬼臉。
走出戶外,風強又飄著小雪,後面的山頭隱約看到外廓。
這是我們所站位置展望台全貌(哈,翻拍牆上海報)3,571公尺,也是遊客可到少女峰的最高點,至於4,158公尺的峰頂,就給登山好手去征服,我們就在這遠眺。
外頭真是冷,加上四周都是雲霧,停留十幾分鐘就趕緊往室內走去。(往冰原及萬年冰宮)
站在冰原上與瑞士國旗合照,這時又刮起風雪。
冰原上的天候變化快,能遇上好天氣有時還需點運氣,記得十年前與大女兒在這冰原上可是遇到大風雪。
觀光客在冰原上拍照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訂為世界遺產的「阿萊奇冰河 」
站在冰原上看景觀台(中午用餐處)
冰雪終年不化的萬年冰宮,走在裡頭腳步都是用滑行的,不然很容易摔跤。
冰壁上新增「冰原歷險記」主角“喜德”,哈,因為十年前還沒這角色,或許影片的意念與冰宮環境讓你感覺蠻搭的,其他企鵝冰雕等都與10年前一模樣。
走過冰原與冰宮,在寒冷的高山上飽餐一頓顯得很重要,觀景台內的餐廳內用午餐,窗外仍可見冰河美景。
主餐是雞腿、薯條,當然濃湯與麵包少不了,可與在日本黑部立山上的餐點比較一下。
餐後在觀景台買張明信片寄回台灣,在等候下山火車的同時,再看一眼冰河山岳美景。
下山的心情,讓你更留意沿途美景。
紅色火車在綠色山丘上格外醒眼,有點像似火車模型。
不同路段的火車,外觀顏色及車廂節數都不同,看到的景色變化也不同。
在鐵道沿線都會看到登山小徑與健走的遊客,選擇適當的小徑健走眺望遠山,確實讓人舒服,當然這需要成熟的配套與觀念,才能蔚為風氣。
沿途風景
又一列火車往上行駛
整趟旅程在16:00火車進入茵特拉根劃上句號,分別夏、冬兩次來到瑞士,雖都僅是蜻蜓點水般的停留,但不同的景色給我的印象始終很好(高昂的物價除外),或許下次來個瑞士深度之旅,好對這山中的國度更有一番認識。(100.11.11 完成本文。下一站琉森)
往琉森的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