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月至八月是基隆小管(瑣管)盛產的季節,雖然新鮮小管可在東北角的漁港品嚐到(淡季時則以南美的小管充數),但實際體驗「釣小管」卻沒有過,而基隆市政府歷年舉辦「瑣管季」登船海釣,往往自己可配合的時間總額滿,一般海釣船的訊息也少有瞭解,因此釣小管總還停留在想像中。上星期喜歡海釣好友Ramon(上圖)電話急通知,有三個夜釣名額,需馬上匯款確定,由於時間符合,不假思索就這麼敲定此次行程。
華倫6號(上圖)
在碧砂漁港海巡署安檢所檢查身分證件後登船,「華倫6號」是我們此回海釣船,海釣時間分上半夜與下半夜兩航次,我們報名上半夜航次(17:00-21:00),另一個航次時間(23:00-03:00)就不適合隔天要上班的人,由於是初學班,釣桿、魚餌都由船家提供,我們只帶個興奮的心情登船,當然常釣魚的Ramon則自己帶了釣桿。
「劍尖槍鎖管」是小管正確名稱,為台灣北部海域燈火漁業主要的漁獲之一,早年燈火漁船使用俗稱『電火石』的磺火進行集魚(如:金山磺火補魚),再加以撈捕,現在則採用高亮度的燈具集魚,像今天搭的「華倫6號」船舷兩側都掛上燈具,雖然大幅提高漁獲,但幾年下來魚獲量卻日漸減少。雖然劍尖槍鎖管的生命週期在一年內,而且一生只產卵一次,產卵過後的成體就會死亡,因此在享受飽滿魚卵鮮甜的小管同時,大家也應思考台灣近海漁業資源枯竭、保育問題,好讓這美味能代代傳承下去,此行主要是釣小管,但最後全船竟無人釣到。而夜釣過程中,海面上漂浮許多垃圾,環保似乎待加強。
傍晚時分搭船出海還是首次,本想期待在海上賞落日,可是今天雲層厚,只在雲間映出一點紅霞,也幸運未在海上遇雷陣雨,不然海釣可就累人,坐在船上吹著海風,朝著基隆嶼(上圖)方向前進,約二十分鐘航程抵達第一個釣場。
基隆嶼
由於天尚未暗,先釣底棲魚類,依船長指示釣線垂放到底約180呎深(約
太太釣上第一尾白帶魚首先開胡
Ramon也釣上一尾赤鱆
船長看釣客陷入一片沉寂,更換了幾處釣場,這時其他釣客才陸續開始有收穫,白帶魚、竹莢魚陸續上鉤。天色昏黑之後,船上的燈打開聚魚,太太改換假餌釣小管(線放約70呎),又應驗了船東所說,太太竟莫名鈎上一尾透抽,而運氣還沒停,第二杆再下,十分鐘後透抽又再光臨,而太太釣到的這兩尾透抽,竟是此行唯二的兩尾,因為其他釣友上鉤的大多為白帶魚、竹莢魚、赤鱆,主角「小管」反而沒看到。
小管沒釣到反而釣了兩條透抽
整體而言今日魚訊並不好,也或許是新手,魚獲並不如預期多,當然海釣也有一定的難度與技巧。返航前,船家在船上煮鍋海鮮麵(上圖)給釣客享用,內容物少不了鮮甜的小管,雖然此行大夥沒釣上半尾小管,不過坐在船舷吃碗熱湯麵,看著附近海面作業、夜釣的漁船,及遠方岸上的燈火,也是另番不同的體驗。
「海功號」台灣第一艘至南極科考的研究船(上圖),擺置於碧砂漁港,紀念的意義大,看近年台灣無論遠洋或近海漁業,受限漁工不足,或是受限外交漁場少,這樣的研究似已停歇。